天择!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物候天择!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育一方林”。一个区域的植被类型、生物种类、生物性状、景观分异等都与其背后的环境因素息息相关,是生物个体、种群、群落乃至整个生态系统对地质地貌、气候变化、竞争、土地性质及利用方式转变等的响应。生物通过改变生活史、形态、物候、生殖策略、生理结构等方式来适应环境、提高与环境的契合度,达到物种内、种群间、群落内外以及生态系统在组成、结构、功能上的和谐、健康与完整。这也是达尔文进化论的中心思想“适者生存”。

    黑龙江省处于中国的最北端,它的环境特征与其它省份有很大的区别。那里虽然寒冷无比,但却有丰厚广阔的黑土地。西北部的大兴安岭山地、北部的小兴安岭山地以及东南部的张广才岭、老爷岭、完达山脉,约占据了全省24.7%的面积,是现今黑龙江省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也是中国最有名气的大林区,曾经是东北虎、东北豹、棕熊、驼鹿、驯鹿、马鹿等大型动物的领地,也是花尾榛鸡、黑嘴松鸡等珍贵鸟类的领地。海拔高度在300米以上的丘陵地带约占全省的35.8%,恰恰成了东北地区人类的宜居地,有山有水有风景,当然也不会少了森林。其余为草美、粮丰的平原地区,约占全省的37%。东北部的三江平原、西部的松嫩平原,是有名的黑土地,是东北的粮仓,即“北大仓”之所在,也是中国最大的东北平原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海拔高度为50~200米,沼泽、泥炭和冲积滩占据了不少面积,嫩江、松花江、黑龙江控制着重要水系,是水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大麻哈鱼为首的“三花五罗”就主要分布在这里。丹顶鹤、中华秋沙鸭、鸳鸯等珍贵水鸟每年夏天都会飞来繁殖,等到雏鸟长成,再带到南方去越冬,第二年春天又再回到这里。

    黑龙江土壤肥厚、水源充足、空间开阔,按理说已满足生物的生存需求了,但生物的生存,还有一个重要的限制因子,就是气候条件。黑龙江的气候特点:第一是严寒,一年有长达五个多月的冰雪期。黑龙江年平均气温一般比同纬度其它地区低5-8℃,与其北纬6-10个纬度间的平均气温相当。这种极低温度决定了只有耐寒力极强的桦树、红松和落叶松等树种能很好地生存,以及那些耐寒的野生动物和脂肪丰富的鱼类得以繁衍生栖。第二是大风,因为黑龙江地势平坦,东北风长驱直入,顺势横扫中部大地,使黑龙江大部分地区都有大风天气,特别是秋冬季节。第三是雨热同季,夏季的高温和丰厚的水分可促使一年生植物迅速生长,短期成熟。气温较高而又不过热,昼夜温差较高,正好使植物的籽实饱满,蛋白质含量丰富。正是这一特点让黑龙江的生物产量高得出奇,造就了有名的东北大米。

    为了应对这样的环境,动植物都进化出了一整套的适应机制。植物一般采用落叶、减枝,改变叶形、叶片结构、性状,形成或加强保护组织,调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水分利用方式、分泌抗寒物质等生理活动抵抗严酷环境。那些落叶树种,桦树、椴树、落叶松等叶子较柔软的树种,为了保存实力又不被冻坏,总是在冬季之前脱掉全部树叶,紧缩导管,减少水分与养分的运移,停止光合作用,降低蒸腾拉力,依靠前半年积累的能量物种过冬。而像红松那种常绿的针叶树种,因针叶的表皮细胞强木质化,角质层厚,且气孔稀疏下陷,进而减少因蒸腾作用而流失的水分,使植物更耐寒。同时它们还会分泌抗冻素,然后进入休眠状态,任凭风雨起,稳坐钓鱼台。像冰里花、顶冰花那些一年生的小草,总是用最短的时间完成生命周期,以种子的方式度过寒冬。多年生草本多是以地下根或地下茎等方式躲避寒冷。

    燕子来了,黑龙江的春天也就来了。燕子喜食昆虫,只有春夏才可获得,所以春天到来,秋未离去。然而,同是黑龙江,但燕子报春的时间却大相径庭。各地区初见燕子的时间,与降水有关。黑龙江年降水量等值线呈南北走向,中部伊春一带为全省降水最大区,降水或空气湿度影响昆虫的繁殖,所以,丰富的食物才是决定你何时见到燕子的真正原因。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雀鹰和松雀鹰身上,这两种鹰在黑龙江西部的分布远多于中部,这是由于西部的植被密度高于中部,食物自然也就更丰富些。更有意思的是,在春季食物匮乏时,雀鹰比松雀鹰早到一个月,到了秋季食物丰富时,雀鹰和松雀鹰则同期出现。而黑龙江的东部相对于西部而言,纬度相对较低、气候较温和,植物组成更加复杂,所以这里的鸟类种类比西部更多。因此,食物选择也是鸟类适应性的一种表现。

    对于那些食草动物来说,逃脱天敌的捕捉是生存下去的第一关。因为有漫长的冬季,总是皑皑白雪,少了杂色,这时的艳丽外装最易惹来杀身之祸,所以它们总会换上冬衣。不管是鸟羽还是兽毛,冬天都清一色的接近灰白。生活在黑龙江流域的柳雷鸟,在夏秋季羽毛以棕色和棕黄色为主,杂以暗色的斑纹和斑点,和地面上的落叶混杂在一起,不仔细观察还真是很难区分,到了冬季,它的羽毛除尾羽和飞羽的羽干是黑色外,其他羽毛都变得和雪一样白,当遇到天敌时,只要把黑色的喙扎进雪里,就算是鹰眼估计也很难认出它。兽类比鸟类更爱美吗,兽界中的换衣事件简直是数不胜数,如梅花鹿、马鹿,当然,还有那雪兔就更为夸张了,干脆脱去那一身焦黄,变得与环境一样的雪白。狍子总是在林缘的稀树草地间活动,它的颜色总是与枯草无异,身上还不忘点缀点点白雪。而驼鹿、驯鹿这些典型的森林动物,在冬季只能啃食各种树皮和好不容易暴露在雪地的枯草,它们的绝招是将毛色变成更像是各种树皮,那么大的个头,就算是离你不远,也不易被你发现。

    漫长的寒冬是最难抵御的,毛被致密以保暖,就像穿上了厚厚的棉衣,所以生活在黑龙江的动物针毛会相比南方地区较长,而绒毛变得更加致密,就像外面穿着挡风的大衣,里面还穿着保暖内衣。就算是外衣也有区别,那针毛上遍布的毛鳞,也明显要复杂许多。还有一层“衣服”,就是皮下脂肪。脂肪层内血管稀少,不容易热交换,有了这一身脂肪,寒时可以御寒,饿时可以通过分解释放能量。还有一种保暖的办法,就是将身体尽量包裹起来,尽量减少热量的散失。将那些裸露的面积尽量减少。像耳朵这样的突出器官,是热量散失最快的地方,为了保证热量,甚至连耳朵都变小。你看那北方的狐狸也好、豺也好,那一个不是耳朵小小的?

    大家知道,动物运动消耗的能量,是与体重成正比的。产生的热量从动物体表面源源不断地向外辐射,表面积越大,热量流失越快。但是体积越大,单位重量所占有的表面积就越小,用这种减少表面积与体重的比例方式来保证热量的有效利用,就是大个子们的本领。因此,黑龙江的动物跟东北人一样,给人的印象总是有一幅大个子,殊不知那也是一种适应寒冷的方式。除此之外,行为的改变也可以使动物御寒哦,比如人工饲养的丹顶鹤,为了适应扎龙的生活,在越冬期,尽量减少耗能多的运动行为,以站立为主要行为。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一不小心还会将脚冻在冰里。冬季的食物难以获得,捕猎的成本越来越高,所以许多动物选择了冬眠。大到黑熊、棕熊等,小到花鼠、鼯鼠,都是典型的冬眠动物。别看那熊虽然是杂食动物,却食量很大,冬天里获得食物的可能性也变得困难,只有用降低消耗来度过难关。有些动物冬眠得很彻底,一般在冬眠期间不会醒来,必须等到第二年的春天。而有些动物则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只要环境稍好,即使是偶尔暖和,也会迅速醒来,享受生活。

    那些恒温动物的手段和花招自不别说,那么那些没法保持温度的小虫子怎么办呢?零下四十多度的冬天会不会让这里的昆虫灭绝?当然不会,昆虫为了安全度过这寒冷的冬季,手段可谓是五花八门,甚至学会了控制自身的发育阶段,可以休眠、可以滞育;生理上可以降低自身含水量,形成体内冰核物质。他们还有一个高招,就是迁飞。如:蝶类往往集群选择在气候较温和的山谷越冬,一方面可以抵御寒冷,另外也方便交配。

    然而,有一些动物它们天生就不怕寒冷,他们被称之为冷水性鱼类。黑龙江省境内有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嫩江、牡丹江、呼兰河、绥芬河、兴凯湖等重要的渔业水域,分布着多种珍惜冷水鱼类,他们为了适应环境,有多种策略。如只生活在典型的山涧溪流、从不进入大江和湖泊的黑龙江茴鱼,为了躲避干旱和冰冻,有秋季洄游的特点;偏爱水质清澈、水温较低的平原区河流或大江深处生活的乌苏里白鲑,会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选择取食地点;食性凶猛、喜生活在水流湍急的溪流里的哲罗鱼,会受水位的影响而选择栖息地点。

    目前,全球变暖这个事实一直在缓慢的驱动着动植物的变化,黑龙江地区作为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属于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最为显著的地区之一。多种植物的始花期和盛花期都出现了同步提前的趋势。但是气候变暖对植物的果实成熟期的影响并不一致,植物的果实成熟期有随温度升高而提前的也有延后的。凡此种种,都不会是孤立的事件,以植物为食的动物肯定也会随之而动,一层一层,直接到食物链金字塔的顶点。

    不管是花草树木,还是鸟兽虫鱼,都有其各自适应环境的特点,正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然而,全球变暖、水源污染、土地污染、乱砍滥伐等破坏环境的行为威胁着这里的动植物,也同时威胁着人类自身的命运。飞鸟鲜花,众生一样,共生共享世间空气阳光。希望我们能够停下破坏的脚步,与大自然一起守护生活在这里的生灵!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物候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物候》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物候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物候》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