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天下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季汉风云录第四十二章 天下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事在重海之外?子弼此言何意?”

    王翊没有正面回答,而是问道:“明公自认为能够击败袁绍吗?”

    刘备捋着胡须想了想,道:“袁绍好谋而少决,外宽而内忌,虽然能够礼贤下士,却不能尽人之才。他只有匹夫临难,奋身一搏的本事,却没有包举天下的气量。所以有诸位的鼎力相助,要击败袁绍,虽然不易,但备自认为数年之内,可以做到。”

    王翊点了点头,道:“明公对袁绍的分析,可谓入木三分。在下也是这么想的。但是袁绍毕竟地连三州,带甲数十万,如果仅从南面出兵击之,不知何年何月可以平定。所以在下请命去扬州,在扬州治一支水军,明公试想,若是袁绍在河济之间与交战正酣之时,我军能从扬州派出一支水军北上,在渤海、幽州等地登陆,这岂不是一支奇兵么?”

    刘备点头道:“子弼果真见识与常人不同。”

    王翊道:“如果我们能够派出一支水军北上,攻击袁绍的侧后,数量不须太多,二三万人足矣。袁军主力前来,则登船避其锋芒;袁军偏师前来,则一举吞之。如此,袁绍如鲠在喉,必将进退失据,如此一来,愚以为,最多三年,就能破袁;辽东、乐浪,悬于海东,陆路征之,往来万里,劳心费力,犹未必可成;贼若坚壁清野,高垒不战,则徒劳难以建功。若从海路击之,往之既速,还军甚易,辽东海岸万里,避实就虚,兵家之道也。”

    刘备深感王翊所言有理。他这些年在徐、豫之间,常用船只运兵运粮,速度既快,运量又大,损耗还少。刘备军南征北战,行动神速,主要原因,一是基层行政体系较他人更为健全高效,第二就是水路运输的高效率。

    “不过,如果就为了这件事,不一定要子弼亲自前去,元龙就足以胜任吧?”

    王翊道:“元龙之才,胜在下远矣,自然足够。但是平定袁绍、一统天下之后,明公又有什么打算呢?”

    刘备面色一变,正要开口,王翊连忙摆手,道:“明公莫急,在下问的不是天下归属的问题。”

    身为朝臣,一向对于这样的事情异常敏感,在这个主少国疑的时候,即便是刘备,也要竭力避免和这样的事情扯上关系。

    王翊继续道:“向者周有八百年而入于秦;秦不过十余年,而为高祖所诛灭;前汉二百年而被王莽篡夺,又有绿林、赤眉之变;世祖中兴大汉,不过百六十年,又有黄巾之变。周、秦之事太远,且不论其得失,明公以为,我大汉每次不过二百年而有民变,这是什么原因?”

    刘备皱了皱眉,他已经留意到,王翊称呼绿林、赤眉、黄巾,都带着对这些人的同情意味,不过刘备也不打算计较这些。他认真地想了想,道:“方域之内,土地终究有限,而大汉承平日久,人口孳生,而豪富之人兼并土地,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而饥寒困厄,揭竿而起,尤其山东、三河、豫州、河北,最为明显。”

    王翊问道:“朝廷难道不知道这些事情吗?为何不抑制兼并?这样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至少也能延续国祚吧?”

    刘备道:“朝廷怎么会不知道这些情况?只是初有端倪之时,都不能痛下决心,等到积重难返之时,兼并土地的人已经高坐庙堂之上,怎么可能会割自己的肉来做对国家有利的事情呢?”

    王翊道:“辽东和江南,地广人稀,朝廷就没有想过移民到这些地方吗?”

    刘备耐着性子道:“辽东苦寒,江南卑湿,稍有地位的人,都不会愿意去,这些人不去,普通的百姓,自然心生畏惧,视之为畏途。朝廷把南方卑湿之地的县长很多都给予千石的俸禄,就这样,还有很多人请托关系,辞而不就,可见一斑。”

    王翊:“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明公纵然扫清天下,再创大汉盛世,两百年后,岂不又会有这样的矛盾出现?如此反复,终究无有尽头啊。”

    刘备:“子弼多虑啦,子孙后人,必有智慧远胜你我者,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王翊暗叹,刘备还真是乐观,可惜的是,此后的一千多年,没有一个王朝能够改变这个规律。他笑了笑,道:“祖先开辟九州,肇造区宇,至今数千年,我等所识所见,大汉天威到处,仍然不出古人所见。博望侯凿空西域,此等壮举,实令我神往。在明公眼中,天下有多大?”

    刘备道:“大抵不外我大汉之十四州吧,若目光放得更远些,泰西、大秦,也与大汉同在苍天之下。”

    王翊请刘备屏退侍从,然后取出一个直径足有一尺大的皮球这个皮球上面画了了些弯弯曲曲的线条,他把这个皮球递给刘备,问道:“明公能看出这是什么吗?”

    刘备仔细看了看,道:“这似乎是一幅舆图,可是为何要画在皮球上面?”

    王翊笑了笑,道:“明公以为呢?”

    刘备摇头,表示不知,反正王翊总有些奇思妙想,常与众人不同,他有什么想法,刘备大概都不会觉得奇怪。

    王翊接过这个简陋的地球仪,郑重道:“这就是我们脚下大地的真面目。”

    不待刘备消化掉这个足以让他大笑良久的奇谈怪论,王翊继续道:“明公应该知道,海东有三韩,三韩之东,有邪马台,邪马台西南,有群岛绵延数千里。”

    刘备点头,这他倒是知道,实际上,这个年代的有识之士们,对世界的了解,超出常人的想象。应该说,汉唐两朝,乃至先秦,总体而言,风气是开放进取的,对于未知的世界,采取的是积极探索的态度。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了循着海岸东行至日本群岛、南行至东南亚的航路,前汉之时,又开辟了通往南亚次大陆的航道。这一时期,无论是在海上,还是在陆上,我们的先民扮演的,都是积极的开拓者的形象。

    王翊转了转地球仪,指了指美洲的位置,道:“其实在邪马台以东万里,更有万里大陆,比如今的大汉更大上十倍;南海郡隔海,有数万个岛屿,再往南,同样有一片大陆,比大汉的疆域还要广阔;至于从黄支国(印度次大陆上的一个国家)往西南万里,还有一方大陆,比大汉大了数十倍。这些,明公都不知道吧?”

    刘备稍稍稳定了一下情绪,道:“若是子弼所言为真,为何古来不见人从子弼说的地方来呢?而子弼又是从哪里知道的这些事情?”

    王翊笑了笑,道:“我少年之时,遇到一位异人,博闻强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些东西,正是那异人所授。明公试想,我华夏先人多少智者、圣王,才使得大汉能有昔日极盛的气象,尚且不能远渡重洋;那些地方都是人烟稀少之地,岂能渡过重洋来到大汉呢?”

    刘备对这个说法不疑有他,不过王翊的地圆说确实太过惊世骇俗了,刘备还是觉得难以置信。

    王翊道:“当世精于天文的人都知道,越往北走,北辰越高,越往南走,北辰就越低;有的星辰,在北方看不到,在南方却能看到,反之亦然。明公如果在海边居住过,就会知道,太阳是从海面以下缓缓升起的,试想,如果大地不是圆形的,难道太阳是从地下或者海水里面升起来的吗?”

    刘备想了想,觉得王翊所说的还颇有道理。

    王翊继续道:“且不论地圆还是地平,海外更有广阔土地,确实可以确定的。”

    刘备:“向日六国相争之时,齐人邹衍曾有大九州之说,以华夏九州为赤县神州,而大海之外,更有八州,与华夏相当。子弼此说,倒与邹衍暗合。”

    王翊点头,道:“古人智慧不下今人,如此不足为怪。”

    他之所以要把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提前告诉刘备,是因为他知道,刘备是个有远图的人,不会白白浪费他的这番努力;与之对应的,华夏的文明越往后发展,便越有收敛的特性,统治者自发地把自己的文明圈禁在这个人造的牢笼里。到了明清时代,统治者甚至把逃荒海外的百姓,称为皇明、皇清的弃民,视那些逃到海外谋生的人为叛贼而毫无愧色,王翊每次想到这些,都深感悲愤。

    玩战略类的游戏,视野尤其重要。而对一个文明而言,这个文明的视野更是决定了她的发展上限。由于华夏文明的一些特性,她在很早的年代,扩张范围就已经达到当时生产力条件下的天然疆域的上限,大致是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一线,河西走廊在此线以西,故而汉武帝以河西走廊西段“张国臂掖”,命名了张掖郡。

    在此之后,因为交通条件的限制,西扩便已经得不偿失,但是通过海上航道,却能够维持更大的文明疆域。

    “诚然,”王翊道,“大汉经过长期的战乱,人口已经不足以填满大汉的十四州,但我们总要为子孙后代考虑,不是吗?按照我的估计,天下平定之后,最多一百年,大汉的人口就又将达到这片土地所能维持的最大数量,到那个时候,明公和我多半都已经不在,看不到那个时候的样子,可明公真的相信后人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若是不能,明公忍心让后人再来一次天下大乱,来缓和土地兼并的矛盾吗?”

    “不能。”

    王翊道:“这就是我和明公说这么看似毫无意义的话的原因了。我想去扬州任职,不仅仅是为了策划一次针对袁绍的海上攻击,还想开重洋,辟绝域,让汉人知道,天下真正的样子。”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季汉风云录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季汉风云录》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季汉风云录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季汉风云录》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