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朱儁之死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季汉风云录第四十四章 朱儁之死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雒阳皇宫,宣室殿,如今的汉帝便居住在此。

    原本宣室殿是皇帝接见近臣、与心腹议事的地方。刘协东归雒阳之后,因雒阳残破,而天下分崩,财政困难,无力增修宫室,便将朱儁修建的数座小宫改成了原本南宫中重要殿阁的名称。刘协自居宣室殿,而不再修复北宫,以表示自己的勤政、节俭之意。

    刚迁回雒阳的时候,条件虽然艰苦,但刘协并不感到不满,相反,他满心振奋而又踌躇满志——有杨彪、朱儁这样的老臣作为百官的表率,手中掌握重兵的刘备对他恭恭敬敬;拥兵十万的刘表,他只用了一道诏书,刘表就离开荆州,到雒阳来任职;徐州、豫州、荆州,乃至扬州,都开始向朝廷缴纳税款。

    这些无不让刘协心情愉快,因为这意味着朝廷权威的增强。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刘协开始感觉到了不对劲。各地的上计掾报告每年的工作情况,不到三公府,而到前将军府;朝议的大事,刘备若不赞同,朝中的官员便会找出各种理由来反对;前将军府或者尚书台一旦提出动议,则应者如云。

    刘协意识到,朝廷的权威,并不就是他的权威,因为在朝廷里,皇帝只有一个,大臣却有上百个,各种属吏更是有数千之多。而他作为皇帝,在这些大臣面前,并不能做到说一不二。

    刘协仔细思考了这一切的原因,得出了一个结论——朝中这些官吏,绝大部分都不是自己任命的,官吏的迁转、除授,都不是出自他的本意,因此,让这些官员们得利的,不是他皇帝刘协,而是掌握实权的人。

    李、郭之乱之后,朝廷的大臣大部分都得以幸存,但各府的属吏,却几乎流散、死亡殆尽,现在各府的属吏,和朝中的小官,大部分都是刘备塞进来的,这也就造成了,没有刘备的要求,这些人就会找各种办法来消极怠工。

    刘备既没有占据朝中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官职,又没有得到朝中大部分公卿的支持,却能对朝政施加最大的影响,便是因为这些小吏站在刘备一边——这些小吏职位虽低,数量却多,离开了这些人,朝廷根本无法运转。

    兴平二年之后,州郡的学校陆续恢复,到建安二年,开始有这些学校的学生被选为吏员,但是刘协发现,情况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恶化了。刘协经过思考,得出的结论是,这些人领的是刘备发的奖学金,念的是刘备的党羽编写的课本,拿的是刘备任命的州郡太守、刺史写得推荐信,所以,这些人也是亲刘备的。

    刘协的办法是——自己培养自己的人才——他从私库中拿出钱来,请一些信得过的学者、博士,教授一些侍卫、小黄门读书——当然,刘协在回到雒阳的时候,已经穷得只剩下皇帝的车驾了,他的钱财全部来自军阀们的奉贡。

    刘备得知这件事之后,很清楚地知道,这是刘协培植自己亲信的努力,一旦刘协认为自己的势力培养完成,就将采取行动来强化自己的权力。

    对刘备来说,这是个危险的信号,对朝中大臣来说,也不是个好消息。盖因朝臣们有相当一部分是党人的后代,甚至本身就是党人。

    东汉宦官、外戚干政十分明显,桓、灵时期,党人和宦官发生了激烈的斗争。宦官有皇帝在后面站台,党人则既掌控者天下的舆论,又团结一心,不惧死亡,前仆后继。即便如此,党人还是在黄巾起义爆发之后,才得到解放,而直到灵帝病死之后,才基本消除了宦官的势力。

    宦官是天子家奴,而这个年代的士人们,热血尚未冷去,与宦官存在必然的结构性矛盾。

    所以党人和党人们的后代对皇帝的任何打算重用中官的行为,甚至是意图,都有非常高的警惕。

    大臣们一知道刘协教宦官读书的事情,就激烈地上书表示反对,各地的郡守、刺史得知消息,也纷纷上书,痛陈宦官之害,以死切谏,恳求皇帝不要重用宦官,要亲近贤能正直之士,决不可重现宦官之祸。

    王翊那个时候也凑了个热闹,上书言事,不过他说的就更加直接与激进——中官有很多都是经过阉割而入宫的,这种手术残忍而不人道,有违物种天性;而因为肢体残缺,这些宦官很容易在心智上出现扭曲,做出祸国殃民的事情。建议皇帝使用正常人担任内官,同时禁止使用宫刑。

    这些建议,其实王翊早就想提出来,但一直没有机会,此次皇帝意图培养中官的行为,给了王翊一个契机。

    王翊的上书引起了激烈的反响,一时间朝臣们碰面便讨论王翊的上书,但如此剧烈的改变,朝臣自然意见不一,皇帝也绝不可能同意,所以没有得到通过。王翊得知此信,倒并不沮丧。来日方长,有得是机会。

    不过不管怎样,皇帝教宦官读书的大规模的行为暂时是停止了,但他还是列出了几本书名,要求宦官们时时修身养性,砥砺品德。这种事情,朝臣也就没有理由反对。再说,当初宦官之中也不全是党人的敌人,所以大臣们也就没有纠缠不舍。

    皇帝打算以刘表接任司徒的打算还没有实现,就接到了大臣们推荐王翊顺位接任执金吾的上书。刘协正头疼着该怎样应付过去的死后,朱儁之子朱符进宫求见皇帝,报告朱儁病危的消息。

    刘协得信大惊,连忙令人备车,前往朱儁府邸探病。

    朱儁性情刚烈不屈,听到侍从禀报皇帝前来探病的消息,硬是撑着病体,出到客厅中与刘协相见。

    刘协见昔日虽满头白发犹然威武雄健的朱儁几天不见,病情就恶化成了这个样子,又联想到朱儁护驾之功,不由得悲从中来,却强忍着不落泪,令人扶朱儁到床上躺好。

    朱儁道:“臣出身寒微,有幸得到朝廷的重用,为国家出力,一朝一夕不曾懈怠。可惜才能不足,以至于纲纪凌迟,国家动荡。臣本以为将抱恨而终,不想天意不绝炎汉,李、郭诛戮,陛下得还于旧都。如今朝廷颇有生意,四方不臣者渐以削平,如能长此下去,大汉必定可以复兴。能够看到今天,臣虽死,也没有遗憾了。”

    刘协握住朱儁的手,道:“大将军岂可轻言‘死’字呢?朕还等着大将军病愈,帮助朕兴复大汉呢。”

    朱儁无声地笑了笑,道:“陛下,人必有一死,但臣自问已经为大汉竭尽全力,所以可以死得问心无愧了。”

    刘协终究年少,忍不声泪俱下。

    朱儁竭力坐了起来,颤声道:“臣将死之际,还有几句遗言,陛下愿意听听吗?”

    刘协连连道:“大将军请说。”

    朱儁道:“臣自认为颇能知人,刘备虽然权势煊赫,但臣知道,他是个宽厚有德、善于用人的人,足以为国家扫平四方、举贤用才。但臣也知道,为人臣者一旦权柄过重,权欲自起,难免有不臣之事。所以陛下既不能不用刘备,也不能让他独掌大权。”

    刘协用力点头,表示记住了。

    朱儁继续道:“陛下天性仁惠,是聪明之主,但请陛下千万记住,用人首在用德。当初孝灵皇帝用宦官以制衡党人,不能说是错,但却用错了人,曹节、王甫等人心术不正,借此机会为自己谋取私利,损害国家。这样的事情,陛下千万要避免啊。”

    刘协心里明澈,不忍再让朱儁受累,便让他躺下休息。朱儁方一躺下,便昏迷过去。

    医者连忙上前,查看一番,叹息道:“大将军气息微弱,怕是…怕是大限在近了。”

    朱符听了,涕泪横流,向刘协拜道:“请陛下准许家兄来雒阳,送家父最后一程。”

    刘协道:“理当如此。”他沉默一阵,道:“把大将军的病情告诉百官,让他们抽出点时间来看看大将军,送大将军一程吧。”

    ……

    “什么,大将军病危了?不可能,我数日之前还曾去探望过大将军,大将军气色尚好啊。”刘备丢下手中书卷,一下子就站了起来。

    朱儁虽然和刘备在政见上有些不合,但私人交情还算可以,算得上是忘年之交。听闻此信是皇帝派人送来的,也不由得刘备不行,立刻令人准备好马匹,前往朱儁府邸。

    一路上,刘备都能看见有人或骑着马,或乘着车,大都是赶往大将军私邸的。刘备不由得暗叹,道:“朱大将军虽然令人畏惧,但也得人敬服。”

    王翊道:“大将军的长子担任豫章太守,不知道能不能赶得及回来见大将军最后一面。”

    刘备也叹息不已。

    不知是不是巧合,刘备到时,朱儁恰好清醒了过来,得知刘备到了,便请他入内说话。

    朱儁:“老夫将死,也就没什么好怕的了,玄德是栋梁之才,但老夫也知道,玄德雄图之大,不可度量,老夫去后,恐怕没有人能在朝堂上与玄德抗衡,故而老夫只劝玄德一句,此生不要改了起兵之时的初心,更不要做出有污青史的事情来。”

    刘备默然片刻,道:“大将军放心。”

    诸多重臣一一入内,朱儁皆有话交代,就这样时昏时醒,将及半夜,人才散尽。

    虽然医士接近全力维持朱儁的生命,但他终究是走到了尽头,七天之后,也就是建安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朱儁溘然长逝,享年六十二岁。朱皓尽管日夜赶路,还是没能见到朱儁最后一面。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季汉风云录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季汉风云录》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季汉风云录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季汉风云录》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