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妥协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季汉风云录第四十五章 妥协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东汉向来以外戚为大将军,辅佐皇帝,朱儁却是极为罕见的以外臣的身份担任大将军辅政的大臣,故而他的地位可想而知。

    朱儁既然病逝,皇帝令太常王伟亲自为朱儁主持治丧,罢朝会七日,雒阳官民皆不得宴乐,而下诏,令朝臣商议,为朱儁制定谥号。

    朱儁临死之前,上遗表二道,一道仅仅给皇帝,一道由皇帝向群臣公布。濒临死亡之时,尚心忧国事。于是朝臣议曰:谥法云,危身奉上曰忠,克定祸乱曰武。大将军为国除贼,殒身不恤,虽以善终,实为忧国——宜谥大将军以“忠武”。

    既定,皇帝曰“善”,于是谥朱儁为“忠武侯”,令长子朱皓继承朱儁的钱塘县侯爵位,分五百户,封次子朱符为亭侯。

    朱儁的病逝,对朝廷而言,不只是皇帝死了一个股肱之臣那么简单,而是朝廷政治版图的一次大地震。

    在杨彪的建议下,皇帝重启之前的议案,打算准许司徒韩融致仕的请求,而以卫将军刘表为司徒,以执金吾伏完为卫将军,以羽林中郎将伏德为执金吾,令虎贲中郎将徐晃派人到荆州、河东和扬州募兵,充实北军,并重建南军。

    皇帝完全忽视诸多重臣联名推荐王翊为执金吾的行为,甚至有少数议郎,上书弹劾王翊擅离任地的行为。

    对此,刘备很不高兴,但是他也没有做出什么过激的举动,只是再次联合一些大臣,上书举荐王翊担任尚书令。

    此前尚书台仅有鲁肃以尚书仆射守尚书令,现在刘备推荐王翊为首尚书令,鲁肃倒没有什么不满,因为他很清楚,王翊并不会在雒阳久待,他担任尚书令,只是时间问题。

    “这是一场博弈”,王翊道,“皇帝陛下不希望大臣掌握过重的权力,所以他提拔刘表等人,不但想让他们掌握更多的政权,还想让他们建立新的军队,以此来对抗明公。明公一定不能让刘表他们产生明公软弱的错觉,不然他们一定会得寸进尺。”

    刘备:“为人臣者,不应该向君上索取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刘晔:“君子可以欺之以方。明公是端方之人,不贪不争,所以皇帝以为明公易于摆布,如果长久这样下去,明公怎么可能有好的下场?皇帝虽然聪敏,但是太过年轻,容易被奸佞所蛊惑,如果发生这样的事情,一定会是国家的大祸,明公不能不小心谨慎啊。”

    刘备:“这就是我反对刘表担任司徒、伏完担任卫将军的原因。”

    刘晔:“难道这就够了吗?明公应该反对皇帝试图加强北军、重建南军的举措。”

    刘备:“用什么理由呢?皇帝陛下重建南军和北军,都是合情合理的事情,羽林中郎将伏德、虎贲中郎将徐晃,都是英勇善战之人,皇帝如果打算用他们来统帅南北军,应该也是对国家有利的事情吧?”

    刘晔:“明公不要总是认为皇帝一人即是国家。重建南军和北军,对皇帝是有好处,因为这意味着,都城之内,再也没有人能够威胁到皇帝,更不会再有底气反对皇帝的决策。可是,皇帝的决策,难道会比尚书台、比公府做出的决策更正确吗?”

    众人沉默,若是在此前,大家可能还相信,皇帝受命于天,必定天生神慧,光荣正确。但是在经历了桓帝、灵帝、少帝三朝,加上李傕、郭汜专政的时期,很多人就不怎么相信这些说法了。

    如果皇帝受命于天,那么怎么会连年灾异呢?如果皇帝天生神慧,那怎么会被权臣欺凌成这个样子呢?比较可能的结果就是,至少当今的皇帝,是不怎么得到老天宠爱的,至于聪不聪慧,重要吗?

    “这话是子弼教你说的吧?”刘备竟然笑了笑,反问刘晔。

    刘备知道,王翊一直对现在的皇帝打心底里缺乏敬意。王翊对皇帝虽然毕恭毕敬,进献供奉,从不短缺,但仅仅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已。在王翊眼中,现在的皇帝就是一个人形自走图章。

    若是在早些年的时候,刘备知道了王翊的想法,一定会破口大骂,甚至拔剑拼命,现在却觉得,这种观点,似乎也不是那么讨厌。

    刘晔:“不是,这是在下这么短时间以来,考虑王朝兴废,有感而发。”

    他继续道:“朝廷的公卿,都是经过察举征辟而为官的,至少能力上大都合格。而经过长时间的官场历练,私德太差的也往往做不到高位。由公卿们秉政,陛下则仅负责任命执政的公卿,然后从州郡广选名士为议郎,以监督公卿,政策失误,则弹劾有罪之人,议论其留去。如是互相制约,互有分工,则不至于误国害民,纵然有了过失,也可以补救。”

    王翊一口水喷出来——刘晔这老兄是想搞君主立宪,责任内阁?但旋即他又自己否定了这个想法,刘晔虽然才堪大用,但德行嘛,就有些值得怀疑。他这么说,多半是为了替刘备执政寻找合理性,不可能有这么高的历史觉悟。

    但是仔细想想,刘晔说得多好啊!

    虽然唯物主义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在刘晔的预设之中,也不过是把国王换成了皇帝,首相换成了辅政大臣,阁员换成了公卿,议员换成了议郎——只不过内外朝的实权发生了转移,可是现在的朝廷,不正是这个样子吗?

    “咳咳……”刘备咳嗽几声,把众人满天乱飞的思绪拉了回来,道:“陛下不大可能让子弼担任尚书令,但我不可能什么都不做。”

    王翊道:“只要明公能当上大将军,倒也没什么分别。”

    ……

    于是接下来的数日,朝臣纷纷上书,称如今天下未平,朱大将军去世,但大将军的职位却不能因此空缺,所以请皇帝陛下尽快任命一位大将军。

    刘协也清楚,大将军的职位不确定,司徒、卫将军什么的任命就得排在后面,于是也就下诏让群臣讨论大将军的人选,并且从宫里放出风来,说有意提拔车骑将军或者执金吾当中的一人为大将军,以此来探探朝中的风向。

    一些中立派的大臣们听说这个小道消息,多半表示反对——董承也就算了,好歹东迁时立功很多,功虽不高,劳还是有的;至于伏完,虽然家事高贵,但不通军事,何德何能为大将军?毕竟天下未平,判断一个大臣有没有资格为大将军,武勋还是很重要的标准。

    刘协放出去探风的人把这些议论回报了刘协,刘协就知道这事没门了。

    于是在朝会上,刘协让群臣讨论,是否可以迁前将军刘备为大将军。

    这还用得着商议吗?刘备平定袁术,安定四州,扫清关中,又恢复生产,抚劝流民,恢复文教,武勋既盛,文治亦隆,当个大将军,简直太够格了。

    于是又让群臣商议司徒、司空、卫将军等高位的人选。

    这下好办了,原先站在刘备一边的人,纷纷举荐刘表为司徒,伏完为司空,伏德迁卫将军,裴茂为执金吾,当然,顺便又举荐王翊为御史中丞。

    皇帝一高兴,全都照准,还把鲁肃的尚书仆射升格为尚书令。

    这样一来,似乎是皆大欢喜了。

    王翊:“没想到陛下竟然会让步?”

    刘晔:“皇帝竟然真的让步了?”

    荀攸:“陛下确实让步了。”

    刘备呵呵一笑,似乎早在他预料之中。

    张昭敲着拐杖,道:“明公不能大意。”

    刘备称是。

    杨彪:“陛下无须担忧,根据我得到的消息,王翊不久就会自请到扬州任职,那个时候,他也就不能继续当御史中丞,到时候,陛下再任命属意之人担任此职,便决然无碍。”

    刘协:“大将军临去之前,让朕要重用刘备,但不可独任,朕也做到了,可是朕还是有些不放心。”

    杨彪:“那募兵的事情,就应该趁这个这个时候去做。”

    刘协点了点头,召见刘表,并密召河东太守王邑、扬州刺史刘繇,要他们为外出募兵的虎贲、羽林军官提供方便。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季汉风云录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季汉风云录》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季汉风云录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季汉风云录》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