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成语之都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大秦命运第110章 成语之都
(苦读书 www.kudushu.la)    自从商鞅变法后,世人都把虎狼秦国视为持戟百万的万乘大国。早在多年前,张仪出使楚国时,就以“虎贲之士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恐吓楚怀王。但是,这个数字的水分很多。

    秦王嬴政发动灭楚之战时,倾国之力也只集结了六十万甲士,直到一统天下后才真正组建起百万大军。而且秦王嬴政即位后,每隔数年,必有大战,秦军大胜的况下,都有数万伤亡,何况还有数次大败的战役。所以,“带甲百万”之说只能理解为秦国服役年龄段人口的总数,而不能当成现役部队的总人数。另外秦国的面积虽然不断在扩大,服役人口的总数也在不断增加,但是粮草辎重也需要青壮耕种或者运送,所以秦国举全国之力在最强盛的时期也只能同时养活百万大军而已。一旦超过临界点,军队就会缺乏给养,不战自败了。

    赵国的国都邯郸是历史古都,3000年不改名,与秦国有说不完的恩怨!你听说过邯郸这个城市吗?你知道邯郸曾经是赵国的国都吗?这个城市现在依然存在,而且它3000年没有改过名字。这是一座古城,它的历史不亚于任何地方,在3000多年以前,这座城市与秦国结下不解之缘,这也是秦国,最恨的一个城市。

    在战国这一历史阶段,赵国在前中期相对弱小。不过,在赵武灵王后,赵国成为和秦国相提并论的强国。当然,在惨烈的长平之战后,赵国元气大伤。但是,就是这样的赵国,凭借着坚固的邯郸城,依然支撑了数十年才被所消灭。那么,问题来了,战国初期,为什么赵国要迁都“邯郸”呢

    首先,根据史料记载,作为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一开始的都城在晋阳,公元前425年,赵国迁都到中牟,公元前386年,将赵国都城迁到邯郸。自此之后,邯郸作为赵国的都城,经历了赵国的崛起、衰落以及灭亡,并且留下了“”等历史典故。那么,对于赵国来说,为什么在战国初期要迁都邯郸呢对此,资料表明,在战国这一历史阶段,赵国都城邯郸正好处在沁河冲积扇的中心,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从而为邯郸城市聚落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其次,在战国时期,邯郸附近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这也是赵国选择迁都邯郸的重要原因。在赵国迁都邯郸后,邯郸也逐渐成为战国时期的著名冶铁中心,从而和宛城、临淄、大梁等城市齐名。同时,在战国时期,邯郸还拥有非常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优势。邯郸位于太行山东麓的南北大道上,向北可以到达燕国,向南可以到达、、魏国等地。在此基础上,邯郸周围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优势,促使邯郸成为北方的军事重镇。不仅在战国时期,在秦汉、等历史阶段,邯郸都是兵家必争之地,这也是赵国迁都邯郸的重要原因。

    再者,赵国之所以最终定都邯郸,也是自战略发生变化的结果。对于战国七雄来说,更换都城也都服务于自的战略方向。比如同样出自的魏国,一开始定都安邑,后来因为要和楚国、齐国争霸中原,所以迁都到大梁。而就本文所要说的赵国来说,早在秋末期,的主要对手是晋国内部的卿大夫。对此,赵氏以晋阳为中心,是因为晋阳靠近晋国的腹地,有利于赵氏和其他卿大夫之间的较量。进入到战国初期后,赵国迁都到中牟,也是为了向中原地区发展。

    最后,至于赵国最终迁都到邯郸,并长期定都于此,也是服务于赵国的战略。在魏国、韩国、赵国三家分晋后,这都逐渐将重心放在中原地区了,比如韩国吞并郑国后,将都城迁移到新郑。对于赵国来说,之所以迁离中牟,定都邯郸,不是因为害怕秦国,而是因为战国初期的魏国不断向周边扩张,从而给赵国南边的疆域带来了非常大的压力。根据史料的记载,魏国对赵国形成了完全的战略压制,还越过赵国边境夺取中山,让赵国如芒刺在背,所以赵国选择了地理位置上相对易守难攻的邯郸作为都城。

    为何说邯郸是成语之都?不服不行!

    河北省南部的邯郸市,位于太行山以东,黄河以北,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邯郸之所以名气大和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以邯郸为都有很大关系。实际上,邯郸除了是赵国之都,还有一个“都城”的份——邯郸还是成语之都。

    如果以城市为单位来计算所产成语的话,邯郸无疑是名列前茅的。先说十几个与邯郸有关的特别著名的成语吧,如围魏救赵、胡服骑、负荆请罪、纸上谈兵、利令智昏、梅开二度、邯郸学步、毛遂自荐、一字千金、惊弓之鸟、价值连城、完璧归赵、旷持久、奇货可居、三人成虎等等。

    咱们不可能一次讲完这些成语,那就挑几个与地理有关的讲讲吧。

    第一个成语:围魏救赵。战国时七雄并立,赵国西有秦国,南有魏国,北有燕国,东有齐国。在战国初期,魏国实力横行天下,由名将吴起打造的魏武卒,打了七十二仗,大胜六十四仗,剩下八仗打平。魏国野心勃勃,想要吞并赵国。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大将庞涓攻赵。庞涓率魏兵从国都大梁北上,越过黄河后,直bī)赵都邯郸。邯郸位于华北平原上,北、东、南三面皆无险可守,被魏兵包围。

    赵国急忙派人向邻近的齐国求救,赵国知道赵齐是唇齿关系,齐国不会见死不救。齐威王以田忌为将,庞涓的同学孙膑为军师,谋救赵。按田忌的谋划,他准备率齐兵直扑邯郸,在邯郸城下与魏兵痛快厮杀一场。军师孙膑是个残疾人,他的腿就是同学庞涓弄坏的,他对庞涓太熟悉了。孙膑说:“不然,魏兵主力都在邯郸城下,即使我们赢了,也是惨胜。既然魏兵不在大梁,大梁空虚,我们何不乘虚直捣魏国的根本大梁?大梁有失,魏兵进退无依,必败。”

    孙膑果然是战略大师,赵国此时已撑不住,投降魏国。庞涓想不到同学孙膑居然会来一手围魏救赵,魏国不能失去大梁,魏兵只好连夜南下回救大梁。魏兵疲惫之时,在桂陵被以逸待劳的齐兵揍得鼻青脸肿,孙膑擒获庞涓,一雪前耻。

    第二个成语:窃符救赵。赵国“居诸国之中”的地理位置,再加上秦国益强大,这就决定了赵国与同时受秦威胁的魏国,还是有共同利益的。赵国在魏国以北,如果秦灭赵,则秦可以轻易割断魏国与燕、齐之间的联系。到时,秦国就可“瓮中捉鳖”,魏国连个救兵都没有。时间追溯到公元前257年,秦国派大将王齕出兵进攻邯郸,又形成了当年魏兵攻邯郸的局面。只不过,当年救赵的齐国,换成了当年攻赵的魏国。秦昭襄王已算定魏必救赵,派人恐吓魏安僖王:敢救赵,下一个灭的就是你!魏王惧,虽然派大将晋鄙出兵十万救赵,但实际上变成了吃瓜群众,围观秦国攻赵而不救。

    赵国非常着急。四大公子之一的赵国平原君赵胜几次派人求魏出兵,魏军就是原地不动。平原君没办法,只好派人指责自己的小舅子、四大公子之一的魏国信陵郡魏无忌。魏无忌当然是想救赵的,赵亡,魏不能独存。可魏王胆小怕事,指望不上他。魏无忌听从隐士侯嬴的建议,说动了魏王最宠的如姬,窃取兵符。魏无忌假魏王之令,让晋鄙出兵。没想到,晋鄙对上了兵符,依然怀疑魏无忌在搞鬼。在说不动的况下,魏无忌只好让人砸死了晋鄙,指挥魏兵北上,吓跑秦兵,解赵之围。这个典故,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窃符救赵”。

    第三个成语:完璧归赵。故事很简单:赵惠文王得到了楚国著名的和氏璧,秦昭襄王听说这个宝贝被赵王占有,很不爽。秦王写信给赵王,希望赵国把玉璧送给秦国,赵国将获得十五城。秦国是出了名的虎狼之国,一块璧换十五城,秦国根本舍不得。赵国认定秦国这是在诈骗,但又不敢得罪秦国,再说也没人敢去秦国交涉。舍人蔺相如被推荐上来,蔺相如让赵王放心,说臣一定会完璧归赵。到了秦国国都之后,秦昭襄王捧着玉璧直流哈喇子,却绝口不提送赵十五城之事。蔺相如看穿秦王的小算盘,说璧上有微瑕,让臣指给大王看。蔺相如骗得秦王信任,举璧要摔碎,把秦王骂得狗血淋头。秦王说一定送十五城,蔺相如根本信不过他,连夜让人把和氏璧送回了邯郸。

    第四个成语:邯郸学步。这个故事很有意思,说赵国北方的燕国,有一位少年,他始终觉得自己的走路姿势不太美观。他听说赵国国都邯郸的人们走起路来姿势很好看,他就动了心。从燕国国都蓟到赵国国都邯郸,有一段距离,少年不顾山高水远,跋涉来到邯郸学步。结果呢,邯郸人走路的姿势虽美,可他一点也没学到。更要命的是,他连自己之前的燕步也忘得一干二净。怎么回家呢,少年灵机一动,爬着回家了……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学习新鲜事物不要生搬硬,要根据具体况,有针对的学习,不然连老本都赔进去了。

    一般人找不到的看书基地,搜索

    ♂完♂

    ♂本♂

    ♂神♂

    ♂站♂

    手机输入网址Ьen.谨记以免找不到我们了

    苦读书 www.kudushu.la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大秦命运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大秦命运》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大秦命运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大秦命运》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